宏观调控政策之下,绝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都感受到莫大的压力,而绿地集团却积极化逆境为顺境,将转型和创新作为房地产主业“以变应变”、开拓蓝海的指导策略。通过坚持优化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做强商业地产等房地产关联产业,加强产品研发创新等,绿地房地产主业在2011年上半年实现全面升级。业内人士惊呼:“大企业能够如此有魄力的应对市场,转变思维和战略,这已经先于其他企业一步。”
调控下品牌房企优势凸显
就在政策限制之下,房地产企业纷纷寻找新的融资渠道之时,一线城市众多项目开始打出“降价”的幌子,业外人士惊呼“2011年是房价拐点”之际,品牌房企的优势立时凸显。据最新消息,房地产超过6成企业出现业绩下滑现象,甚至万科今年业绩增长幅度也减慢,清淡世道下,实力房企的品牌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去化速度往往明显高于市场同类项目,这让他们的资金优势进一步扩张。
绿地集团7月18日向其透露,集团上半年业务经营收入超过843亿元,同比增长50%,发展业绩创下历史新高。2010年,绿地集团实现业务经营收入1289亿元,利税超过140亿元。而据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绿地地产作为绿地集团旗下的一主营业务,以540亿元销售金额直追恒大、中海等,位居房企排名第五,而其土地销售面积以540万平方米直追万科,位列前三。
继2008、2009年住宅销售收入仅次于万科后,绿地集团在2010年再次进入中国住宅销售收入前三的位置。而就是这样迅速发展的企业,却一直保持低调态度,稳固夯实基础。业内有关人士表示,这与企业领导人的气质有关,张玉良属于务实派的低调人物,又或者因为其几乎与招摇的“地王”绝缘,也或许因为他将商业模式重点布局二、三线城市,众家说法不一。但今年以来,绿地集团以其优异的成绩,向市场证明了自身实力,直逼万科、保利。
房地产开发经营作为绿地集团的核心主导产业,项目遍及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全国24个省近60座城市,开发规模、产品类型、品质品牌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在超高层、大型城市综合体、高铁站商务区等领域遥遥领先,目前建成和在建超高层城市地标建筑达15幢,其中3幢位列世界排名前十。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绿地地产能够获得如此骄人业绩,产品的独特优势是其能够迅速扩张的根本。
对于如此傲人的成绩单,绿地集团的董事长张玉良表示:“2011年上半年绿地最有价值的成就,决不仅仅限于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楼市跌宕起伏的背景下所获得的高速增长、全线飘红的经营指标,更重要的是在于这些数字背后,产业、产品的科学转型和积极创新,为企业未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积蓄了潜能,使绿地冲刺世界企业的500强乃至500强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张玉良曾一反常态地高调发言,回顾2010年,绿地在住宅销售收入上排名第三,如果把商业部门计算进去,总量应该在700亿元,在销售收入和面积两个指标上都仅次于万科。如果再把能源加进去,销售收入达到1300亿元,已经是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公司中的老大。
房地产调控政策主要针对住宅市场,不少房产企业的经营业绩明显滑落,而在此刻能够掌握风向,积极应对的企业,大多是基础雄厚,不受制于资金限制的大房企。这几年,绿地集团积极从以住宅开发为主向住宅与商业地产开发并举转变,转型成为商业地产全程营运商,有效化解了政策风险。“瞄准”高铁时代和商业地产前景,旗下一大批超高层、高铁站配套商办综合体、大型商业综合体正式签约或开工建设。而近日有关消息报道,张玉良除了涉足能源等行业,正向金融方向努力延伸,企业雄心有目共睹。
全产业链布局赢得先机
绿地集团,这个在上海崛起的企业,在二三线城市的名声,远远超过万科、保利等房企,被更多人知悉。绿地集团主营板块是房地产,还有能源、汽车、绿化等行业。绿地集团从92年成立后主要在上海等南方地区发展,09年开始进入北京和天津市场。
具有谋兵布阵的前瞻性战略思考,早已成为绿地集团在业内同行中的口碑代名词。“郁亮在去年评价绿地发展模式时说,"万科赚了很多战术的钱,绿地则赚了很多战略的钱"。我相信他说这话是发自内心的。”张玉良说。
战略先行是绿地集团能够迅速崛起于市的优势,如何预测市场和政府的动向,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乘势而起”不是哪个企业都能做到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下,已经让绝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而就在这样的持续调控背景下,绿地集团将转型和创新作为房地产主业“以变应变”、开拓蓝海的指导策略。通过坚持优化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做强商业地产等房地产关联产业,加强产品研发创新等,绿地房地产主业在2011年上半年实现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