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洪 摄
-本期话题
最近,华侨城集团对外宣布,要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与大阪环球影城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同时启动内部业务板块重组,将文化业务独立清晰化处理。这一举动引发业界热议,作为旅游地产项目的先行者,实现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意味着什么?旅游业会否出现一股文化项目投资热?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结合如何才能恰如其分?本期圆桌会邀请业界专家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背景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包括,一、决定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二、决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础;三、决定要加快培育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观点一
旅游地产转型为文化旅游产业是必然
主持人:近日华侨城集团对外宣布最新的商业定位,要成为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主导,中国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型开发与运营商。华侨城集团方面对媒体表示,华侨城目前所持有的现金流将大规模投向文化产业,同时会整合已拥有的旅游产业,在通过加大对文化科技的投入,以完成对现有项目的升级改造。从旅游地产转型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各位怎么看这一转变?
劳毅波:文化项目可分动态和静态,静态的投资周期较长,回报较慢,而动态则相反。但不可否认的是,旅游靠文化包装,对休闲旅游市场的确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尤其是动态性的文化,比如文艺演出,通过大场面大制作声光电项目吸引眼球,这些观赏性表演对拉动消费是有好处的。但是能否让更多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个平台得以发扬或传承,还有待观察。
李进茂:我觉得这种紧跟政策,抓紧机遇转型的做法值得肯定。实际上,华侨城从最初发展旅游,接着带动房地产开发,形成规模,领先于同行,然而现在房地产政策在逐步收紧,土地上扩张有限,旅游产品也逐步为人所熟知,发展确实遭遇瓶颈。紧跟大方向,抓好政策导向,由旅游地产转向文化旅游产业的确先人一步。能提出这一做法,也因为华侨城在文化方面有着不错的积累。比如有自己的电子信息产业,有主题公园、博物馆和演出队伍,同时具备了技术基础和文化基础,将大的资金投入到这方面的资源整合上,无疑是一良策。
刘思敏: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是好事,但能否取得真正的实效,目前还不得而知。实际上,这个新定位是将原来发展模式的升级,通过加大对文化和科技的投入,相对减少普通地产的投入。但是本质上变化应该不大,发展路径也还是旅游+地产+文化相结合的模式,
观点二
文化旅游发展不仅是挖掘传统文化
主持人: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氛围都颇为浓厚,文化项目投资也逐渐启动。比如河南洛阳出台龙门石窟园区发展的相关战略规划,提出5年内投资260亿元打造唐城古镇;西安的“大唐西市工程”正在进行,欲重建唐朝西安一个贸易市场,总投资约35亿元。文化与旅游的联姻貌似天经地义,但这些文化项目是否有较大的盈利空间?还是有可能沦为“文化旅游搭台,房地产唱戏”?
刘思敏:旅游和文化结合没有错,但目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被认为是最值得挖掘的旅游文化,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为旅游增添了不少吸引力,但是如果把文化旅游的开发就看作是一味向老祖宗索取资源,这就大错特错了。大众文化、现代文化、科技文化,只要是优秀的文化都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一些项目结合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丰富内容,拓展规模,或许本来就有地缘优势,与传统文化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但是这只是其中一条路径,并不意味着每个景区或者文化投资都要走这条路,也未必走得通。
劳毅波:我担心的是,文化最终沦为旅游地产的“美丽外衣”。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再搞一个唐朝盛世?唐朝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相通点是什么?这里会有多少东西能真正打动人?为了文化而“造文化”最终是不会赢得市场的。我相信人们旅游过程中,对文化有所诉求,是因为想要找到一些共鸣。比如未来有可能建设的广州外来工博物馆,人们以一种角色代入的方式进行游览参观,感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所关联,这样的文化诠释才显得有深意,而不是空洞的做几场秀就叫文化了,如果是文化,那也是快消文化,难以持续。如果不能靠其支撑的话,文化产业所获得的回报有限,那么最终难免依靠房地产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