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振庆 北京报道) 11月29日,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阳光城,000671.SZ)宣布与中信信托共同设立“中信阳光·滨江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这笔从中信信托融得的3.5亿元资金将用于增资子公司滨江房地产。但令人惊奇的是,这笔本来应该持续使用3年的资金仅将在阳光城手中停留不到8个月的时间,因为阳光城同时决定在明年2月5日之前提前回购中信信托手中的股权,届时信托计划将被终止。
虽然阳光城并未在公告中披露这次蹊跷提前偿付的原因,但本报记者发现,双方签订的信托合同中约定,“转让方(中信信托)有权将交易截止日变更为信托计划成立日起满18个月之日,该等变更无须收购方(阳光城)同意。”
“这意味着,阳光城是被迫提前偿付信托,因此回购价格才比融资金额有所折让。或许是因为一直以来银监会对房企信托融资的严厉监控,使得中信信托不得不要求对方提前偿付。”一位信托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提前回购这笔信托或许对于阳光城并不算大问题,但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危机。由于1年来阳光城已经利用信托融资超过30亿元,高额的利息支付将吞噬掉阳光城的利润和资金,如果这次信托回购反映了监管层和信托机构对阳光城财务状况的警惕,公司无疑将在未来遭遇更危险的资金困局。
扩张下的资金饥渴
“扩张得非常快,已经走向全国布局,但财务也更加激进,似乎就是要豪赌一把。”一位福建本土开发商如此评价阳光城。
起家于福建的阳光城近年来在董事局主席林腾蛟的带领下快速扩张,尤其在2008年末实施定向增发之后,阳光城采取了“高杠杆、强并购”的态势,连续在福建和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
2009年,阳光城总资产规模仅有33亿元,2010年就增加到了59亿元,而到了今年三季度,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27亿元,3年时间几乎翻了两番,足迹遍及上海、陕西、山西、江苏、广西、甘肃、海南等地区,跨越式的规模扩张可见一斑。
但就在阳光城准备再次策划15亿元的定向增发融资时,新一轮调控不期而至,公司被迫在去年5月份终止了定向增发计划。
从阳光城三季报看,公司货币资金仅有4.6亿元,比年初减少了32.73%,这其中很大部分因素是支付土地款造成的;而在短期债务方面,去掉预收账款的流动负债高达38.9亿元,货币资金远远无法将其覆盖,这其中光是短期借款就有3.5亿元。
“阳光城资金链的确比较紧张,它的这种高杆杠运作能否成功渡过行业周期低点是市场的主要分歧所在。”长江证券地产分析师苏雪晶表示。
从5月份发行今年第一笔信托后,阳光城截至目前已经利用6次信托计划融资32.8亿元,涉及到中信信托、华融信托、五矿信托和平安信托等。如果加上子公司国中星城在兴业银行拿到的3亿元委托贷款,今年阳光城共计融资35.8亿元,这种大规模高成本融资在整个A股上市房企中也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