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便利店八大瓶颈制约24小时店

   2003-03-31 4050
不足300个,而实际上真正24小时营业的不到100家

  从台湾来京工作的陈慧慈小姐,在凌晨4时与远在美国的男朋友在网上聊天下线后感觉口渴,想买瓶可乐,但是转了足足20多分钟,发现小区附近的商店都已关门。陈小姐介绍说:“在台湾,24小时书店、大超市、菜市场都很常见,北京的24小时便利店太少了,太不便利了。”北京市商委副主任李顺利认为,今天的北京便利店不足300个,而实际上北京市真正达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大概不到100家,其余多为17小时店或其他一些延长营业时间的便利店。从事这方面经营的也仅限超市发、好邻居、物美、汤姆顿、金象大药房、佐川急便、普尔斯马特的少数几家连锁超市,而上海纯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已经达到了3000多家。许多有着像陈慧慈小姐这样经历的来京办事的人都说:“难道北京人‘拒绝’方便吗?”

  24小时店数量少服务单一

现代北京人的生活越来越忙,提供快捷周到服务的24小时店于是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种24小时店在北京发展的很缓慢。陈小姐因工作忙碌的关系,患有胃病。3月8日凌晨3时胃病突然发作,她强忍着疼痛找遍了周围灯火通明的24小时便利店,却没有买到药。即使是康泰克、吗丁啉等常规非处方药,也没有供应,陈小姐只能强忍疼痛喝了一杯温水才睡。

据了解,北京现有的多家便利店中,药品销售一直是个空白。在日本的便利店里,常规非处方药的销售专柜几乎家家具备,药品销售已成了便利店一项不可或缺的夜间服务。

陈慧慈小姐说,在台湾即使每天工作到深夜,下班后约上朋友去购物、逛书店、看电影或者去餐厅吃饭都很方便。而且还可以提供洗衣、发传真、交费,甚至换手机SIM卡等24小时服务,在北京就见不到了。

李顺利说,虽然去年年末有3家24小时便利店在北京成立,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便利店还是有点不便利的地方,一些住得远的人为了上便利店买东西,不得不多走几条街,服务也很单一。

  24小时店处于起步阶段

  北京24小时店发展缓慢,比上海至少滞后3到5年。物美集团副总裁吴坚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海的第一家超市诞生在1991年,而北京的超市发展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上海用近3年时间把便利店这个业态诠释得透彻无比,而此时的北京,便利店却刚刚处于市场导入阶段。北京的便利店品牌有物美便利店、超市发便利店、倍顺、万方24小时店。而仅有的品牌也只是处于尝试阶段,规模数量不能和上海相提并论。吴坚忠告诉记者,比如超市发便利店主要分布在北京海淀区,万方主要分布在西城区,而倍顺和万方有合资关系,也主要分布在西城区,北京的便利店几乎都在呈区域性的发展。

  全球最大的“7-11”连锁便利集团在全球有23000个零售点,“7-11”想抢摊北京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因为北京根本就是便利店发展的空白地带,几乎不会遇到竞争对手。但几年时间过去,“7-11”进京才刚刚有了眉目。而曾经号称要开200家便利店的上海华联,目前在北京也只开了30家。外来的“便利企业”在北京的发展远没有当初预想的顺利。是什么阻碍了便利店跨入北京的脚步?记者询问了几位便利店老总,没想到他们大吐苦水。各种原因错综复杂,比如办证难、应付各种“婆婆”难、税收难等连锁企业面临的难题仍是重要因素。此外,熟悉、适应北京市场的难度,也超出了他们的意料。

  八大“瓶颈”制约24小时店发展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认为:北京24小时便利店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北京的租金太高,特别是高档写字楼和商业区,而社区内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没有达到养活一个标准便利店的水平。当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候,才能完全满足这种业态,而北京目前的人均GDP约3000美元。其次北京现有的一些主要干道的商业配套设施非常不便利。三是气候不利,北京的冬季气候寒冷,多数人都不愿出门,因此夜生活也不丰富。四是企业自身的运营系统体系还不够完善。五是体制问题,北京今年推出了便利店工程,但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滞后。六是物流不顺畅,北京的物流配送习惯于为大卖场、综合超市集中性地大规模送货,还不能适应为便利店零散的小规模送货。七是审批手续繁杂、部门多、时间长。比如:便利店的一大特色就是服务项目齐全,但是在北京便利店增加服务项目的难度却非常大。比如:办理报刊业务许可证的条件是企业要具备500万元的注册资金;经营计生用品要办理医疗器械许可证等16个证件,手续十分繁杂。八是商品结构和服务受限等问题。争论最大的是老百姓急需的药品、计生用品能否在便利店里出售?再如图书、音像、报刊以及开展复印等服务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为什么便利店在以前迟迟没有成为北京市场上的主流,尤其是24小时便利店并不多见呢?李顺利认为,便利店的发展和城市的气候有关系,在城市平均温度高的地方,便利店数量会随之增多,并且销量也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而城市的平均温度低,人们的户外活动少,销量就会受影响。北京是一个四季温差变化较大的城市,24小时便利店在冬季并不适合。

  北京需要2000家24小时店

在“物美”记者观察到,这里的商品价格要比一般超市高出15%左右。服务员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夜间的水电、人工的综合成本较高,所以价格相对于其他超市来讲要高一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夜间来购物的顾客对价格都没有太多留意,他们认为在需要的时候能买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提到北京24小时店的市场潜力,物美集团副总裁吴坚忠拿出了具体的测算数字:按照一般便利店的标准,每3000至4000人应享有一个便利店。市商委李顺利说,北京城区人口按800万计算,至少需要2000家便利店。而目前北京屈指可数的24小时便利店只有不到100家,营业面积一般在50至150平方米左右,经营品种1500至2000种左右。

  北京市商委副主任龚莉指出,2003年北京除了发展标准便利店以外,还要大力发展社区内的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特别是对社会上分散的夫妻小店要进行整合。商报记者 王维波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405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