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零售市场格局风云万象 变数丛生

   2011-12-20 新浪商业地产6140

  2011年中国零售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一如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样,最复杂、最艰难、最严峻。而零售企业最头疼的问题是CPI长期高企导致的各项成本的大幅上涨,其中以租金和人工最为突出。

  尽管很多零售企业在2010年底对2011年的拓展计划放出豪言,但实际拓展却远没有口头高调。根据北京市工商局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北京外资企业发展情况”报告,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外资企业新设户数及规模减少。对于外资新开门店速度减缓的原因,不少零售企业都曾通过不同渠道表示,中国因地价上涨原因已经让零售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

  因此,在巨大的成本和资金压力下,零售企业不得不考虑要在地产开发上采取多元化的手法。其中,外资零售企业集体发力自有物业已是不争的事实,以今年尤为集中。2011年全球零售巨头特易购旗下地产集团与国美电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国美及其关联品牌将进驻特易购地产集团旗下“Lifespace乐都汇”购物中心。尽管这应该是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市场上零售商跨界开发商业地产或者是自有物业最大的一个手笔,但它绝非孤本。就在今年,沃尔玛居然也决定改变自己进入中国市场15年来的习惯——从全面租赁物业,转而尝试买地自建购物广场和山姆店了。另外,像宜家、新世界、百盛、卜蜂莲花等外资零售均在不同程度上尝试着开发自有物业。

  事实上,中国本土零售巨头,像苏宁电器、华润万家、百联集团等也在尝试着开发自有物业甚至商业地产,寻求长期稳定的经营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大卖场或逐步郊区化

  租金上涨和各项运营成本的增加,将使不少零售企业改变发展策略。拥有大润发及欧尚两大知名零售品牌的高鑫零售在招股书中就明确表示,其扩张战略已从一线大城市转变为向二线及南京、苏州、兰州等地以及一线城市的郊区进军。

  目前,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开设大卖场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利润微薄的超市业态包括大卖场业态的坪效,很难支撑起高昂的租金和运营费用。因此,中国零售业中已引领风骚十余年的大卖场业态,也将沿袭发达国家这一业态的发展转变,逐渐由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的热点商圈向郊区转移,取而代之的将是利润较高的购物中心、奢侈品牌专卖店以及其他一些极具特色的小门店。事实上,这一迹象已经有所体现。深圳人人乐就开始改变战略,根据不同城市制定相应策略,在一二线城市和租金上涨较快的城市,主要开设品类高度优化的紧凑型大卖场。在三四线城市开设组合型购物中心。当然,大卖场业态在二、三、四线城市的中心商圈仍然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长的生命周期,郊区化的步伐,首先将从一线城市跨出。

  外资卖场处境尴尬 本土企业上演“与狼共舞”

  近年欧美市场持续低迷,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市场已成为跨国零售商业绩增长的主要引擎。撤出亏损区域的同时,跨国零售商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在中国的开店速度。2011年外资卖场的再次涌入,使得竞争本已白热化的零售连锁市场更加剑拔弩张。不过本土企业再也没有了“狼来了”的危机感。

  尽管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是关于外资零售巨头的诟病也相伴而来,价格欺诈、解决问题缺乏诚意、态度傲慢、压榨供货商等“四宗罪”频频将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商推向尴尬。于此同时,今年半年时间内,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TESCO四大外资零售商甚至遭遇集体换帅。有评论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已遭遇到了发展模式的“天花板”。而11月底,在中国遭遇“滑铁卢”的美国另一家零售巨头百思买年底重返中国的时间表也被证实要推迟了。

  无论是百思买上半年的宣布撤出,下半年又计划卷土重来,还是易买得水土不服欲打包出售,抑或不绝于耳的家乐福将出售中国业务的坊间传闻,不得不说,外资零售今年过得并不如意,开始逐渐放缓了扩张势头。眼下,随着一线城市市场的逐步饱和,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零售企业已将目光瞄准二三线城市,不断加快进驻步伐。但从市场占有率来说,虽然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巨头的门店数量、销售规模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很多区域市场,其占有率远不及部分本土超市。以福建永辉、北京物美、上海联华以及湖南步步高四家已实现上市的本土超市为首,多地市场的绝对份额均握在本土超市手中。

  外资零售商集体遭遇“寒流”,而对靠模仿起家、摸索前进的本土零售商来说,在人力成本增加、竞争加速的背景下,2011年的成绩却十分乐观。

  各自据守一方的本土企业,今年开始明显加快了异地扩张步伐。目前永辉门店已延伸至全国十多个省市,并计划将在安徽、江苏、北京、重庆、贵州、河南以及东北三省陆续开店。截至目前,永辉在全国已开业的门店数达181家,加上已签约门店和计划签约门店,总数已突破300家。

  新华都也大抵如此,其在福建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今年易买得的出手刚好为其带来了机会。新华都可以通过收购易买得直接切入江浙市场,为其在江浙的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

  奢侈品巨头抢滩香港IPO

  虽然全球经济正在经受债务危机的霜冻,但奢侈品消费却逆势疯狂。今年以来,国际券商和各大咨询研究机构纷纷发布奢侈品报告,大力唱多未来十年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需求。业内人士表示,奢侈品消费群体受经济影响较小,而中国市场已成争夺的焦点。

  早在今年年初,A股上市公司七匹狼斥资7000万元收购杭州肯纳100%股权,后者的主营业务是国外奢侈品品牌代理。公司股价也因此一路走高,今年以来七匹狼股价逆势上涨15%左右,跑赢大盘30多个百分点。而今年三季度以来,该公司股价更是上涨了两成多。

  2011 年5月,香港本土二手名牌手袋买卖店---米兰站,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公司IPO集资2.01亿港元,公司公告显示,其公开发售获得超额认购2179倍,成为港股公开认购超购王。6 月,美国著名的旅行箱品牌 Samsonite 和意大利顶级品牌Prada陆续在香港交易所IPO。12月,国知名箱包品牌 COACH以介绍形式在港上市。随后,日本设计师品牌Baroque、意大利顶级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 也计划在港交所上市。

  欧美市场给奢侈品牌的溢价率在 30%~50%左右,港交所给予的溢价率在130%~180%左右。因此,香港成了奢侈品牌争夺的新资本战场,全球多数奢侈品齐聚港交所上市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内地推销。同时,国内代理奢侈品的上市公司也有望在“疯狂”中分得一杯羹。

  连锁零售上市之路不再坦途

  2011年文峰大世界、宁波三江、高鑫零售等连锁零售企业竞相登陆资本市场,红旗连锁、石家庄北国集团等上百家企业还在排队等待上市。连锁零售的概念虽仍然受到投资者尤其是VC/PE的青睐。但目前,餐饮企业在国内A股上市难度较大,2009年湘鄂情成功之后就再无他例。在这种情形下,众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港股,但2011年,已包括俏江南、广州酒家、顺峰集团、净雅集团、天津狗不理等餐饮连锁已经在资本市场大门排起了长队,但遗憾的是在上市之路上一直走得很艰辛。在这种情形下,众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港股,但是今年下半年小南国和金汉斯登陆港股并不顺利。9月,小南国表示市场过度波动,取消在香港的IPO;10月,金汉斯的香港上市也被搁浅,据称原因是要求补充财务资料等。

  有消息称,证监会开始对连锁企业的上市申请予以重点核查,关注企业的潜在风险及门店的持续经营能力,以及近一年来的异常增长行为。而且,创业板已经明确不欢迎传统行业的企业挂牌。种种迹象表明,连锁零售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之路将比前几年困难得多。

  12月初,曾经想要在香港挂牌上市的中港吉野家,终于选择了在香港借壳上市。合兴以总代价34.75亿港元的可换股证券向大股东洪氏家族收购在内地经营吉野家快餐连锁店及DQ冰激凌连锁店的全部股本。这样,吉野家实现了变相上市。餐饮企业上市开始屡屡受挫,此次吉野家的变相上市,或许给上市无门的餐饮企业提供了一种模式。

  无独有偶,2011年服装企业IPO同样遇冷,整体通过率偏低。11月2日,淑女屋股份IPO被否,一度成了业内的笑话,直接让淑女屋成为今年IPO整体通过率不高的服装行业的一枚“杯具”。今年以来,共9家服装类公司IPO,其中森马、九牧王、朗姿以及卡奴迪路4家闯关成功,其余珠海威丝曼、福建诺奇、山东舒朗等5家服装企业被否。

  女装企业的通过率较男装企业更难。此前上会被否或延期的舒朗、淑女屋、威丝曼均为女装企业,而百圆裤业这样高度依赖加盟模式的单品男裤企业却能成功闯关。当前A股较为知名的服装企业多为男装企业。

  高端超市高速发展 百货资本跨界注入

  在创新求变的过程中,众多零售商纷纷延伸高端超市业务。上海城市超市,北京华联的BHG,武汉中百的生活剧场,华润的Ole等等。其实,不仅是高端超市专业户加快布点,以传统大卖场为主打的物美也加入了高端超市的竞争行列,旗下的高端超市也悄然在京城布局了5家门店。就连老牌零售巨头王府井百货也开始涉猎高端超市领域。

  高端超市的巨大潜力吸引的不仅仅是超市自身,不少资本都开始跨界涉猎该领域。王府井百货就在其入驻不久的大兴火神庙购物中心开有一家高端超市。同时,赛特购物中心、燕莎友谊商城等老牌高端商场的自营超市,也在高端超市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开辟出子品牌GBF不久后,广州百货巨头广百股份也再次出手。8月,在广东肇庆开出首个独立运营的精品超市,9月其第二家精品超市也落户湛江。

  不过,尽管各界资本争相注入,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端超市的发展将会是一片坦途。值得业界重视的是,2011年9月20日,华润在北京国贸一期高端超市Ole’被其定位中低端的blt取代。Ole’高端超市一度成为其在京城发展的重要业态,目前这种进口商品占比达70%左右的高端超市正在向“平民化”靠拢。并且,明年华润万家将对京城所有的Ole’进行评估,将根据商圈、人群定位等评估标准决定其是否进行转型。

  高端超市必须选择在大城市商业繁华地段、高档写字楼商务区或临近高档社区集聚地,而这些黄金地段的租赁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零售业探索并购式扩张

  2011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源整合逐步加快,并购发生的频率和涉及资金规模均呈现走高的趋势。而在今年前7个月,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并渐入正常发展轨道和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并购市场呈现了爆发式增长,并购案例数和并购金额均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

  超市注重区域性并购

  其实近几年超市业态内的企业,借并购扩张自身规模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内外资企业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并购。去年,一度成为零售业焦点的家乐福并购保龙仓,也让家乐福找到了试水新地区市场的良方。据了解,家乐福在保龙仓7家店面改造中,并没有留下过多外资超市的影子,很多商品都在迎合当地的消费心理,例如低价的生鲜产品促销。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家乐福拿手的本土化战略。

  内资超市也在进行着其收购之路。今年初,京客隆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已成功受让京超挂牌转让股权,并于1月18日与首联就收购京超86%股权签署产权交易合同”。对于收购理由,京客隆公告表示,该集团主要在京从事日用消费品零售及批发分销业务。首联为一家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物业投资,通过京超出租物业予首联超市用于超市经营。京客隆董事会认为,收购京超能确保首联超市营业场所的持续经营,也确保首联超市的租金支出保持稳定。

  百货全面迎来重组并购时代

  从银泰百货举牌鄂武商,到南京新百被江苏百货龙头金鹰系“抛弃”,今年以来,百货行业资产重组与并购风生水起,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中国百货业积累多年后迎来了并购重组时代。

  如果说起百货业重大并购事件,那么去年西单并入首旅一事就成为了最值得关注的焦点,因为随着北京西单友谊集团与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传闻的尘埃落定,在北京本土酝酿近10年的大型商业航母终于起航。公开资料显示,西友集团、首旅集团的重组始于去年7月,最终西单商场增发2.48亿股股份、价格24.67亿元,向首旅集团购买新燕莎控股100%股权,同时首旅集团取代西友集团成为西单商场控股股东。

  在北京市国资委的主导下,西单商场完成对新燕莎控股的收购,既为北京市大型国有商业资产的重组拉开了序幕,也开启了西单商场、新燕莎控股两家新老零售企业崭新的发展篇章。

  家电业并购实现全国规模扩张

  到国内家电业态的并购,国美电器自然会成为最应被提及的企业之一。先后并购永乐和大中,让国美借并购区域型连锁企业使其走上全国规模扩张的快速之路。资料显示,2006年国美无条件收购了以上海业务为主的永乐,使其成为了国美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次年,又将在当时北京市场地位日趋稳固的大中收入旗下。这样的收购为其带来了不小的好处,让国美2006至2008年连续3年居“中国连锁百强”的首位。

  无独有偶,百思买今年正式宣布暂时退出中国市场的百思买,正是在2006年借收购江苏五星电器从而进军中国零售市场的。但因水土不服等因素使其5年内门店经营数量缩水到仅剩9家。在无任何转机之时,决定在收购来的五星电器上大做文章,并计划到2012年在中国开设50家五星电器门店。

  餐饮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近年来,国内餐饮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多家在国内餐饮市场拥有一定份额和知名度的餐饮企业,或者被收购、或者引入外来资本。除了此次百胜全面收小肥羊外,去年菲律宾最大的快餐连锁店快乐蜂也以人民币3000万元收购在广西拥有34家连锁店的南宁三品王饮食公司55%股权,此前其已在国内收购了中式快餐品牌永和大王与北京宏状元连锁粥店。此外,像至今在全国拥有分店最多的中式快餐真功夫也已引进今日资本、联动两家风投;英联注资呷哺呷哺,并获得其控股权;俏江南餐饮集团多次从鼎晖等PE投资机构手中融资,等等。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介绍,我国餐饮连锁业将迎来新一轮风投热。目前处于资本运作阶段的餐饮连锁企业中,6%的企业已引入资金或准备上市,有70%的企业已开始与风投机构洽谈。

  另一方面外资餐饮公司在国内大肆扩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据资料显示,拥有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等餐饮品牌的百胜集团,截至2011年3月底,在中国大陆已开出超过3200家肯德基。麦当劳目前在华餐厅约1300多家,今年该公司计划再增设175-200家新餐厅,并预计2013年餐厅总数量增加到2000家。星巴克、棒约翰、汉堡王也都纷纷加速在华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14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